来源:成长的可能 发布人:学林网 发稿日期:2021-10-08
Momself创始人、优势教育发起人崔璀
文|张蔚斐
图|受访者提供
来源|成长的可能
“双减”之后,家长存在的痛点是,养育孩子的“抓手”突然没有了,以前是跟着学校、辅导班的节奏走,现在都比较迷茫。
那么,在“双减”后的家庭养育中,家长需要如何转换角色呢?其实,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他的自驱力。
“成长的可能”编辑团队对话了Momself创始人、优势教育发起人崔璀老师。聊一聊家庭教育的“初心”:“优势教育”的重要性是什么?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驱力?如何做好因材施教?
#1 顺应“长板优势”
崔璀老师分享到,她们想要给孩子做“优势养育”的灵感,其实来源于一套给大人的“优势体系课”,包括测评和相应课程,本身的目的是帮助成年人发现自己的优势,在职场上有更好的发展。但是出乎意料的是,很多人反馈说,这套课程居然让他们变得不焦虑、更自信了。原来,这是因为他们更好地认识了自己。每个人都有“长板优势”,充分认识自己,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。
在优势的环境、语言中,一个人是被认可的,在对自己有信心的前提下,改变起来会很快。一个人如果一直被抨击“很糟糕”、“需要改正”,他会没有安全感,也变得很不容易改变自己的习惯。
“当我们做了两年优势成人课后,我们发现很多人都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。成年人的改变是比较慢的,因为他要对抗过去十几年的习惯,那么,更快的方式就是从孩子开始做好优势养育。当一个孩子从小就把自己的优势看得比较清楚,顺应自己的长处去做事,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长期价值的。”崔璀老师说。
#2 五大自驱力,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
对于孩子来说,自驱力能让他知道自己喜欢学什么、用什么方式能学好。不同自驱力的孩子在学习同一科目时,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,如果孩子能自己掌握主动性,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,不仅在学习上有好处,今后进入工作,也是终生受益的。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后才觉得迷茫,因为此前他的人生经历几乎全被学习、考试占据,但是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学。
崔璀老师跟团队将孩子的自驱力划分为五种不同形式,家长可以观察并发掘孩子潜在的自驱力,根据孩子本身的特点和优势,顺应培养。
有进取力的孩子:
他们本身就比较上进,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。但是,也特别容易焦虑。因为他们比较在意输赢的结果,反而容易放弃竞争。
有些家长说,自己的孩子“不抗压”、“玻璃心”,该怎么办?其实是家长不理解这一类孩子的自驱力,其实他们是比较想赢的,但是他们可能由于不知道方式方法、调节不了自己的心态,反而害怕比赛。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找到学好的方法、并鼓励他们参与竞争,在竞争中激发斗志。
有探索力的孩子:
好奇型自驱力的孩子很容易坐不住,他们特别讨厌重复学习、讨厌背诵。
对于这部分孩子,家长可以换一种引导方式,比如,在做作业时不要让他长时间对着同一门学科,可以适当拆分。家长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,不要一味指责。这是他的特点和优点,家长可以设置一些好玩的活动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。
有社交力的孩子:
关系型自驱力为主导的孩子,往往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能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。
这部分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喜欢有人陪着,崔璀老师分享了她的亲身经历:“我的孩子开始写作文了,就喜欢喊我拿着电脑坐他旁边。刚开始我会有些焦虑,认为这个孩子是不是自主性差?做作业就该自己做。为此,我会对他进行说教。
后来我才知道,关系型的孩子就是需要人与人的陪伴,这是他需要的,家长需要做的是找到更好的陪伴方法,既陪伴孩子又不耽误自己的工作,而不是指责他。陪伴也有技巧,家长不能坐在孩子的后面,这样有一种在监督他的感觉。坐他旁边,这样你就是他的同桌。你们可以互相规定在一个小时内可以做完的事,他只要知道你陪着他就行了。”
有分析力的孩子:
这类孩子从小得到的反馈可能是“比较聪明”,做事喜欢寻找逻辑和答案,但是这样的孩子也会比较讨厌枯燥的东西。
“对于这样的孩子,我们建议在学习中增加创新,比如把数学题做成寻宝游戏,既有逻辑、又有创新。同时,我不禁止孩子玩游戏,但是我们会给孩子玩一些培养逻辑性的游戏。比如,《Crazy Machines 疯狂机器》,用各种奇妙机器搭建一个好玩的装置,最后能够达到解密的效果,这种因果链条的工程学游戏,最适合分析力,又愿意尝试的孩子。”崔老师说。
总之,对于这一类孩子,你要做的是帮他找答案,鼓励他去发现。
有引领力的孩子:
这类孩子很有主见,可能从小就是孩子王,天生有掌控感。有引领力的孩子容易有叛逆期,当这类孩子遇到掌控感强的父母时,很容易对冲。他们不喜欢被别人控制,同一件事,家长命令孩子必须去做,和他自己想通了主动去做,是完全不同的。有些孩子,本来可能愿意做一些事,但家长逼着他,他反而会反抗。
对于这类孩子,家长可以多征求他们的意见。比如,主动问孩子:“今晚我们只有三个小时完成作文,你准备怎么安排时间呢?”生活中要不断把主动权交还给他,问他的意见,尽可能地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放权给他。这类孩子很需要尊重,一般当你真的信任他放权给他,他们的性格反而是比较负责任的。
崔璀老师和团队也将这一系列学术研究融入到《优势养育》的课程中,希望帮助家长把孩子的特点摸清楚,家长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类自驱力的孩子,要观察孩子,信任孩子,发现他的闪光点。家长不能总在对抗孩子的某些天性,实际上天性是需要好好保护,并帮助他更好地发挥优势的。孩子顺应天性,得到正向反馈,做起事来就不痛苦,就能坚持下去。顺着他的样子去引导,规训他,而不是去打压他。
#3 有自驱力的孩子,更容易找到自我
为什么发现孩子的自驱力很重要,因为这是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摔倒后又一次次站起来的唯一动力。
现在很多孩子进入职场后耐挫性很差、有点玻璃心,很大的原因是,他们在做的事情不是他们喜欢的。这类孩子从小被教育“无论喜不喜欢,都要学习,哪怕不喜欢,忍耐是唯一的路。”但忍耐会引发很多问题。
“其实我们在研究成人的样本后能发现,成功的人往往是在顺应自己的优势,把自己的长板优势打磨到顶尖。但大部分家长没有这样的意识。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,但有的人复原能力特别强,这其实不一定是性格问题,而是因为他在做的事是他喜欢的,所以他能坚持。这就是内驱力的觉察,这是长期的能力,但很多人是缺失的。”崔璀老师提到。
培养孩子的自驱力,对他们的成长有哪些好的影响呢?崔璀老师总结了四点:
■ 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。
他不会人云亦云,会相信自己的判断。在现在这样信息爆炸的社会里,信息筛选能力很重要。孩子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并且能为自己的决定负责。
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信息时代,这个时代有一个特点就是信息太多了,我们需要甄选,否则就容易迷茫,比如,今天直播很火,就去做直播,明天微商赚钱,我就要去做微商。信息很多,哪些是对自己有意义的?是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筛选的。
当他知道如何筛选,就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,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负责,不会长大后回过头埋怨父母没有为他安排好人生道路。
■ 能从“要我学”转变为“我要学”的状态。
为什么有些孩子习惯了接受“别人要我做什么”?因为他就是这样长大的,他认为生活就是家长和学校安排好的样子。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的自我意识没有被体现。为什么会有“催一催、动一动”的小孩?是因为先有人一直在催,才会培养出这样的孩子。为什么孩子赖床,是因为先有一个人在叫他起床。为什么孩子丢三落四?因为家长一直在帮他收拾,家长在勤劳地维持孩子的“坏习惯”,家长孩子都累。
优势教育一开始会比较难,需要家长花时间学习,去观察孩子——但是它有一个“杠杆效益”,当孩子的内驱力被发掘出来之后,家长会发现养育这件事会越来越简单,孩子会变成“我要”的状态。
■ 成绩会自然提升。
崔璀老师举例到:“比如我的孩子刚开始不爱写作文,我会想知道他不爱写作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。观察后我发现,他是一个共情力非常强的孩子,他在看动画片时能找到极优美的语言记录下来,比如‘就算说了再见也只会让分别变得更难过,不会减轻悲伤的感觉 ’。那时候他也就6岁,就有对语言的甄别能力。
这些都是他天生的才华,那么他为什么讨厌写作文?是因为我的职业让我天生喜欢给别人批改作文,我第一时间会告诉他作文字数不够、有错别字、不能这么写。这样的情况持续几次,他就会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可怕的事,他会不断得到负面反馈,没有人喜欢这样。
我就开始和他玩一个游戏,他写十句以‘每当’开头的句子,我写十句以‘就会’开头的句子。随便抽签拼句子,有一天,他拼出了一句:‘每当我看见妈妈,就会有天使降临。’他认为这句话极美,并从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。我会在这些时刻鼓励他,你是天生对美好的东西有极强的感受力的孩子,你随便写写就会写得很好。一个直接的结果是,即使暑假作业没有作文,他也会主动写作文。”
因为这件事对他来说不痛苦了,他找到了自己在写作文这件事上的驱动力。家长很关心成绩,其实家长只要能顺应孩子的优势,找到他的内驱力,不仅在做作业这件事上花很少时间,孩子也会自主把成绩提高。
■ 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。
现在有50%的孩子不得不去上职高,家长无法接受这件事,其实这反映了家长相关知识的缺乏,家长不了解现在的职业,现在国内有千万个岗位空缺,可能这些职业90%家长都没有听过、了解过。已经不能再按照原有经验规划孩子的道路了,社会日新月异,早就超过家长的认知之外了。
对于家长来说,更重要的就是帮助孩子充分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顺应孩子的优势,在孩子的优势领域提供培养资源,让他在成年之后找到适合他、他又愿意去做的职业。这才是孩子的“金饭碗”。
#4 让家庭教育回归初心,做好因材施教
教育的三种形式,社会教育、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,他们各有功能,不能相互替代。“双减”政策,其实更多的是让家庭教育回归家庭教育。
学习最终的结果是分数,老师面对几十、几百个孩子,其实是很难完成个性化教育的。但是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,有效率的学习方式是有区别的。
崔璀老师说:“我们的理念是:世界上只有两个人能完成个性化教育,只有爸爸和妈妈。”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。
家庭教育能帮助学校教育变得更有成果,家庭教育需要引导孩子知道自己怎么能学得更好、学得更快乐、学得更高效。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互补的地方。
家长更细致地观察孩子、理解孩子、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。但是,对很多家长来说,“因材施教”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是缺失的,他有这份心,但缺少方法论。
家长在寻找孩子的自驱力的过程中,家庭关系也会发生变化,从常见的“审问关系”到“探讨关系”。经常和孩子沟通,在对话、探讨中,不仅能帮助家长理解孩子,也能帮助孩子更理解自己。
什么是“审问关系”呢?很多家庭最常见的对话是:“今天作业做完了没有?”、“赶紧吃饭、睡觉。”、“不要玩游戏了。”家长不太知道该和孩子干嘛,为什么很多家长焦虑,孩子现在回家后就疯玩,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参与。
以“爱玩游戏”为例,不同自驱力的孩子爱玩游戏的原因是不一样的,比如关系型孩子,可能是因为生活中缺少陪伴和理解,他在游戏中能得到人际鼓励。对进取性孩子来说,他可能就是喜欢赢。
首先家长得搞清楚,孩子喜欢玩游戏,喜欢的本质是什么,再把孩子在游戏里想得到的东西转移到学习中,帮助他们换一个方式获得想要的。
#5 佛系or鸡血?家长的教育误区要避免!
“双减”后,家长可能会觉得迷茫,不知道该怎么“打鸡血”了。以前的方式可能是报很多兴趣班、辅导班,现在不能报了。“如果家长需要打鸡血,那就继续,但是鸡血要打对地方,做好家庭教育最该做的部分。”崔璀老师说。
比如,孩子特别喜欢搭乐高,那么家长有没有想过,如果孩子的乐高玩得很好、爱玩乐高,说明他在哪些方面有先天的能力,这些能力会让他在哪些学科领域学得更好?有没有和孩子探讨过,喜欢玩乐高,以后可以做什么?是否梳理过和乐高相关的行业?如果家长在和孩子聊天的过程中,孩子说以后想做建筑师,那么家长有没有去了解卓越的建筑师的成长经历、需要学好的课程?有没有引导孩子:建筑师需要学好数学和物理。所以其实家长依然能反向在学科上给到孩子一定的推动力。这些才是家长需要“打鸡血”研究的部分。
“双减”恰恰是一个大浪退去的过程,让礁石浮出水面,这些“礁石”才是家长该做的事。学校很难做“一对一”职业规划,老师没有精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喜欢什么、以后想做什么。家长要把这一部分事情做好。
部分家长认为,成绩就是一切,但对于孩子漫长的一生来说,成绩是阶段性的结果,而人才是最终的目的。孩子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喜欢学什么,对什么有兴趣,愿意用什么方法去做这件事。当一个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自驱力是什么、想要什么、能对自己负责,这才是“赢在起跑线”。
家长最大的误区是:一味地把孩子推到同质化竞争中。不管孩子本来是什么样子的,就要求他以同样的方式参与竞争。我们不反对竞争,但是同质化竞争是不合理的。举例来说,如果一个孩子是“人际学习者”,他喜欢交流,跟着老师学比较有效果,但家长非要逼着他看书,有固定化认知认为只有喜欢读书的孩子才是好学生。但其实,很多人靠结交朋友、与人交流也能获得对世界的认知。收获未必比读书少。这就是同质化竞争。有多少家长是花心思在帮孩子理解怎样才能学好这件事?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成长的方式。
第二个误区是,很多家长在努力地让孩子讨厌学习。学习本身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,帮助孩子探索未知世界。但是家长有时会用一些吃力不讨好的动作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。比如,不断催促孩子,用倒数321的方式恐吓孩子做作业——当孩子表现出自己讨厌做一件事的时候,请家长去找背后的原因,而不是无限制逼迫孩子。
孩子的问题不止是孩子的问题,也是家庭关系的问题,一个系统当中,不可能只有一方有问题。家长总是说,我们爱孩子的心是好的,只是方式不对。可是家长从来没想过,对孩子来说,方式就是一切——这就是优势养育的价值,它会给到家长一些抓手,去重新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,在这个过程中,重建跟孩子的关系,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,也在一定程度上,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。
第一篇